1、抗震支架系统采用工厂预制,应包括锚固体、加固吊杆、抗震连接构件及抗震斜撑组成。现场采用装配式安装,并根据现场使用环境,表面进行防腐处理,避免使用中产生粉尘或油漆老化脱落,以保证洁净度及方便后期维护。
U型槽钢为冷弯成型槽钢,截面尺寸为41x21mm、41×41mm、41x52mm、41×62mm等,长度为3m或6m的标准型材,钢材材质为Q235及以上级别,槽钢壁厚不小于2.0mm。
2、抗震支架U型槽钢内缘须带齿牙,且齿牙深度不小于0.9毫米,并且所有配件的安装依靠机械咬合实现,严禁任何以配件的摩擦作用来承担受力的安装方式,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连接。
3、抗震支架系统,必须具备以下检测报告,以确保使用安全:
抗震连接构件的力学性能检测报告,确保抗震连接构件的在地震作用下的荷载安全。
抗震支架整体防火性能检测报告,确保抗震支架在发生火灾情况下的防火时效。
抗震支吊架整体地震模拟测试报告,且模拟试验不得低于8度(0.30g)罕遇地震作用工况。
4、表面处理:
抗震连接构件表面应采用锌铬涂层进行处理,并符合《锌铬涂层技术条件》GB/T18684-2002标准要求。
抗震支架可在地震中给予机电各系统充分保护,可用于抵抗来自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地震力的破坏。根据所保护机电系统的不同,抗震支吊架可分为管道抗震支架系统、风管抗震系统和电气抗震系统。
5、抗震支架分类及布置原则
管道抗震加固侧向间距要求为:沟槽连接管道、焊接钢管、钎焊铜管等刚性材质的管线.横向吊架间距最大不得超过12m;HDPE等非刚性材质的管线,横向吊架间距最大不得超过6m。
管道抗震加固纵向间距要求为:沟槽连接管道、焊接钢管、钎焊铜管等刚性材质的管线,纵向吊架间距最大不得超24m;HDPE等非刚性材质的管线,横向吊架间距最大不得超过12m。
6、风管抗震支架的布置原则
普通刚性风管侧向抗震吊架的最大间距为9m,普通刚性风管纵向抗震吊架的最大间距为18m。
玻璃纤维、塑料和其他非刚性材质风管的侧向抗震吊架,最大间距为4.5m.纵向最大间距为9m。
7、电气抗震支架的布置原则
刚性电气线管、线槽及桥架侧向抗震最大间距不得超过12m,纵向抗震最大间距不得超过24m。
非刚性材质电气线管、线槽及桥架横向抗震最大间距不得超过6m,纵向最大间距不得超过12m。
1、抗震支架系统采用工厂预制,应包括锚固体、加固吊杆、抗震连接构件及抗震斜撑组成。现场采用装配式安装,并根据现场使用环境,表面进行防腐处理,避免使用中产生粉尘或油漆老化脱落,以保证洁净度及方便后期维护。
U型槽钢为冷弯成型槽钢,截面尺寸为41x21mm、41×41mm、41x52mm、41×62mm等,长度为3m或6m的标准型材,钢材材质为Q235及以上级别,槽钢壁厚不小于2.0mm。
2、抗震支架U型槽钢内缘须带齿牙,且齿牙深度不小于0.9毫米,并且所有配件的安装依靠机械咬合实现,严禁任何以配件的摩擦作用来承担受力的安装方式,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连接。
3、抗震支架系统,必须具备以下检测报告,以确保使用安全:
抗震连接构件的力学性能检测报告,确保抗震连接构件的在地震作用下的荷载安全。
抗震支架整体防火性能检测报告,确保抗震支架在发生火灾情况下的防火时效。
抗震支吊架整体地震模拟测试报告,且模拟试验不得低于8度(0.30g)罕遇地震作用工况。
4、表面处理:
抗震连接构件表面应采用锌铬涂层进行处理,并符合《锌铬涂层技术条件》GB/T18684-2002标准要求。
抗震支架可在地震中给予机电各系统充分保护,可用于抵抗来自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地震力的破坏。根据所保护机电系统的不同,抗震支吊架可分为管道抗震支架系统、风管抗震系统和电气抗震系统。
5、抗震支架分类及布置原则
管道抗震加固侧向间距要求为:沟槽连接管道、焊接钢管、钎焊铜管等刚性材质的管线.横向吊架间距最大不得超过12m;HDPE等非刚性材质的管线,横向吊架间距最大不得超过6m。
管道抗震加固纵向间距要求为:沟槽连接管道、焊接钢管、钎焊铜管等刚性材质的管线,纵向吊架间距最大不得超24m;HDPE等非刚性材质的管线,横向吊架间距最大不得超过12m。
6、风管抗震支架的布置原则
普通刚性风管侧向抗震吊架的最大间距为9m,普通刚性风管纵向抗震吊架的最大间距为18m。
玻璃纤维、塑料和其他非刚性材质风管的侧向抗震吊架,最大间距为4.5m.纵向最大间距为9m。
7、电气抗震支架的布置原则
刚性电气线管、线槽及桥架侧向抗震最大间距不得超过12m,纵向抗震最大间距不得超过24m。
非刚性材质电气线管、线槽及桥架横向抗震最大间距不得超过6m,纵向最大间距不得超过12m。